清远3天内两登《人民日报》头版!原来是因为......

收藏文章

近日,

清远再受全国关注

3天内两次荣登《人民日报》头版!

今天,小布带您一起来看

报道的详细内容。

↓↓↓

7月14日《人民日报》头版

  

 

广东清远转观念谋发展、向创新要动力、以振兴谋未来

——激活“潜力板” 广开致富路(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)

 

广东北部山区,公路在石灰岩地貌上盘旋。转过山头,清远市石潭镇联滘水西村(简称“水西村”)的绿水青山跃然眼前。

 

2018年10月,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清远考察时指出,要坚持辩证思维,转变观念,努力把短板变成“潜力板”,充分发挥粤东西北地区生态优势,不断拓展发展空间、增强发展后劲。

 

从曾经的省定贫困村,到如今的“乡村生态农业旅游村庄”,水西村走向小康生活的发展之路,映射出村民生活之变、发展观念之变,也成为粤北地区把短板变成“潜力板”、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个样本。

 

//

转观念谋发展

“两张规划图”背后的故事

//

 

今天的水西村,生态农庄名声在外,芦笋种植打响品牌,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。而就在几年前,这里还是“垃圾靠风刮,污水靠蒸发”,村民有期待,发展却没思路、致富没抓手。

 

困局如何破解?村委会墙上的两张土地规划图,揭示出水西村的脱贫“密码”。这两张规划图,一张“支离破碎”,一户多块土地,丢荒严重;一张“浑然一体”,自留耕作区、机动耕作区、发展经济种植区一目了然。两张图,记录下农村综合改革前后对比。

 

“改革思路,就是整合土地,盘活资源,以产业化吸引企业入驻。”水西村村民理事会副会长刘逢明介绍。跟着他的脚步,记者走进连片蔬菜大棚,这里整齐划一的大棚、自动化的农业设施,见证着农村综合改革的成果。据统计,2019年水西村产业营收约900万元,带动村民收入150万元。

 

通过改革整合涉农资金,盘活荒山、荒地等沉睡资源,以产业化激发农村发展活力,粤北地区走出一条蝶变之路。

 

“全面小康离不开可持续的产业,同时还要通过改革确立有效的制度。”在清远英德市连江口镇连樟村的连樟客厅,党总支书记陆飞红背靠一面写满“我们的愿望”的墙壁。“希望能让孩子们上学方便点”“希望能够建一座大点的桥,方便游客进来”……村民们的愿望,正在成为发展的落脚点、改革的着力点。

 

清远市委书记郭锋表示,“面对群众所需所盼,我们选择改革再出发”。近年来,通过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、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、城乡财产收益同权化等改革,清远乡村正在力争月月有变化、年年有不同。

 

 

//

向创新要动力

“乡村新闻官”激发内生动力

//

 

2个多月时间,发布30多条短视频,累计收获近500万次点击量,游客数增加四成……这是水西村的“乡村直播”带来的成效。

 

刘逢明的另一个身份,是村里的“乡村新闻官”。2018年底,刘逢明入选清远市首批“乡村新闻官”。经过培训和历练,如今,直播间里的刘逢明滔滔不绝,介绍起当地特产来如数家珍。

 

自2018年以来,清远市推出“乡村新闻官”做法。“乡村新闻官”面向基层一线传思想、传文明、传文化、助致富,激发内生动力,促进乡村发展。迄今,清远市已聘任超过1000名“乡村新闻官”。

 

通过互联网平台,“乡村新闻官”大显身手。前不久,英德市“乡村新闻官”肖立鑫接到信息:长岭村的冬瓜严重滞销。他迅速赶往村里了解情况,现场拍摄了图片和视频,当晚在新媒体平台发布。短短5天,累计销售滞销冬瓜174万斤。


  “乡村新闻官”激发起村民通过电商创业的内生动力。连樟村村民陆奕和对此感受颇深。2018年,他一家人靠卖麻竹笋维持生活,收入徘徊在贫困线以下。随着连樟村实现5G覆盖,陆奕和承包山地种植麻竹笋,与别人合伙开起了益肾子育苗场,从此告别贫困。

 

向创新要动力,技术培训不可或缺。“有志者,跟我来!”在英德电子商务产业园,免费电商培训项目长期招生。项目负责人介绍:“希望通过直播带货的形式,兴农惠农。”据了解,英德市累计培育电商扶贫企业56家,打造电商扶贫产品特色品牌33个,2019年扶贫产品销售金额达1355.9万元,直接带动超过600户贫困户增收。

 

“‘乡村新闻官’不是‘官’,而是政策的宣传员、乡村的服务员、特色产品的推销员。”清远市委常委、宣传部部长崔建军说。

 

//

以振兴谋未来

“在家门口捧上金饭碗”

//

 

“在家门口致富奔小康,幸福感更强!”清远市清城区东城街道新桥村党总支书记、“乡村新闻官”吴灿开的话,说出了村民们的心声。在他背后,整齐划一的红砖小楼,见证着乡村振兴的足迹。

 

“以前全是泥砖房,厕所都是旱厕。”33岁的夏伟敏说起以前的村容村貌,不停摇头。这几年,新桥村用好生态优势,做好乡村振兴文章,吸引来企业和游客,也吸引了夏伟敏这样的村民回乡创业。

 

“去年营业额大概20万元。”凭借自家两层楼十几间客房和一家人的辛勤努力,夏伟敏的收入比在城里打工时高。

 

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。如今,越来越多的粤北山区农民认识到,发挥好生态优势,就能在家门口致富。

 

离夏伟敏的民宿不远的地方,阳光玫瑰葡萄种植产业园、兰花种植基地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,红色*基地也在稳步推进。“未来我们要建成‘新桥十景’,吸引更多游客。”吴灿开充满信心。

 

在清远的乡村,群众*大的期盼就是乡村更美、产业更旺、收入更丰。为了实现这一目的,当地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,开办了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,探索建设乡村振兴学院,科学谋划一系列培训课程和讲座,主动送教上门,为培育新型农民提供支撑。

 

“脱了贫不满足,一定要致富!”“在家门口捧上金饭碗,步行就能上班。”“期待乡村更美丽,游客都能乘兴而来满意而归。”……透过村民们的朴实话语,不难感受到,在通往小康生活的路上,每个人都充满劲头,美好的日子更有奔头。

 

7月16日《人民日报》头版

 

广东英德特色产业助脱贫

茶香悠悠富农家(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)

 

骤雨初歇,粤北英德山区暑气蒸腾,茶农们在层层梯田间缓缓移动。

 

50来岁的林观金头戴篾笠,身着蓝衫,双手交错翻动,飞快摘下两把嫩黄茶尖,投入背后竹篓。“打这份工呢,要起早,收工也晚,人是辛苦点,但每月有三四千元收入,也知足啦!”她抬头说道,带着笑容。

 

//

安居乐业两相宜

//

 

回到几年前,英德市石灰铺镇勤丰村的林观金还是建档立卡贫困户。她独自抚养两个孩子,生活压力大。大女儿读书,帮不上忙;小儿子患哮喘病,治疗费用高。农忙之余,林观金只能在附近打零工。

 

2016年,林观金进了村里的茶园上班,日子开始迎来转机。她干活勤快,逐渐成了采茶能手,旺季一天能采80斤茶叶,按每斤两元工钱计,日均收入160元。前年,她攒够一些钱,加上危房改造政策奖补,终于拆掉了漏雨泥屋,建起楼房,“有了一个安稳的家”。

 

“家里有没有大电视?”“有,65英寸的。”“日子过得好不好?”“当然好啦!在家门口干活,有收入,能顾家。”面对记者的提问,林观金答得爽快。她还透露一个好消息:“大女儿刚刚大学毕业,6月12日来英德市英州红茶业有限公司电商部上班了。”

 

勤丰村另一位村民钟贵娣站在茶园购物区档口遮阳伞下,正热情地招呼顾客。“这是枸杞、五指毛桃、胎菊花、鸡骨草,这些玉米、白菜干、百香果、芋头都是自家种的。”说话间隙,她麻利地抓起两袋护肝茶,递到一位游客手里,“请拿好!一包10元。”

 

与林观金年龄相仿的钟贵娣,2014年家里连遭意外:小女儿不慎大面积烫伤,需长时间恢复治疗;婆婆被狗咬伤;自己得了甲亢。一家人生活全靠丈夫种田维持,日子过得艰难。

 

2016年,钟贵娣被招进茶园当采茶工,每月有了稳定收入。丈夫则申请政府贴息小额贷款、产业补助,种上了8亩冬瓜、百香果。去年,她辞掉采茶工作,租下茶园一间档口销售土特产品,营业时间灵活。一家人收入逐年增加,踏上脱贫致富之路。

 

“档口不需要交租金,每个月只交200元清洁费。卖的主要是土特产,还有太阳帽、矿泉水、雨伞之类。一年差不多收入四五万元。”钟贵娣言语爽快。

 

 

 

//

“穷山窝”变“金山窝”

//

 

勤丰村这片千亩茶园距英德城区约13公里,原是一片荒山野岭。2014年,做矿产生意的黎水清看到大健康产业商机,与人合作成立英德英州红茶业有限公司,租下勤丰村老江屋村组的沙岗山,垦荒种茶,盘活山地,探索茶业发展新路。为了保证茶叶品质,黎水清几乎天天泡在茶场里,推动绿色种植、规范生产和标准认证。

 

做大茶产业,黎水清不忘带动村民奔小康。这几年,茶园接纳了200多个贫困家庭劳动力、500多个村民就业,人均年工资3.6万元。同时,探索“公司+合作社+基地+农户”模式,带动周边300多家农户种植了1300多亩茶叶,并通过电商平台、批发市场、景区摊位、产品展会等渠道销售。公司喜年达天猫旗舰店每售一份茶,就捐出两元给英州红扶贫爱心基金,专门用于资助贫困户。

 

“我们称之为‘一地生五金’,即村民流转出租土地获得租金,就业务工获得工资,加盟合作社获得经营性收入,入股合作社获得保底资产性收益,通过扶贫爱心基金获得生产发展资金。”黎水清说,昔日茶场已变成茶趣园,茶业、文旅等一体化发展。去年公司茶叶销售3000多万元,茶趣园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。

 

与英州红公司一样,英德市一批红茶企业不再满足于“卖茶”,转型发展“农业+文旅”,产业链延及茶叶种植、加工、销售、科研、茶园旅游和茶文化传播等领域,带动千家万户致富奔小康,让“穷山窝”变“金山窝”。英德茶园种植面积已达14万亩,从业人员26万多人,去年各大茶园景点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。

 

目前,英德全市16478户贫困户已全部脱贫,78个相对贫困村均达出列标准。

 

//

茶乡山川更美丽

//

 

出英州红茶趣园北行,拐过几条深山沟,便见白墙灰瓦的横石塘镇龙华村党群服务中心,门口“初心商店”游客盈门。村党总支书记华岳可耐心地讲解:“这里主要销售村民种植的英红九号、一点红地瓜干、黑芝麻糕等,线上线下结合,去年销售额超过100万元,收益都用于扶贫、助教事业。”

 

隔着满畈稻田,竹桥村小组旧居废墟改造完毕,一栋栋联排小木屋干净整齐,翠竹夹道,古树遒劲。这家民宿取名“竹露清响”,有29套房,3年前由上级扶贫工作队推荐的一家企业创办,主打茶乡生态游。村小组则以土地入股,享有保底收益和递增比例分红,还安排了20名村民就业。

 

“红茶、红薯、红色旅游,这‘三红’是村民*主要收入来源,村里建设更是一年一个样。”华岳可说,龙华村是革命老区,位置偏,发展慢,4年前村集体经济收入不过2万元。到去年,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2万多元,村集体收入50多万元,还办起14家农家乐、5家民宿客栈。

 

前年,龙华村老党员李亚兆抓住乡村游契机,筹资5万元,创办“老支书农家乐”,请侄儿帮手打理,还邀另一贫困户参股分红。“鸡、鱼、菜都是自家种养的,环保、好吃,游客很喜欢。”年近七旬的李亚兆咧嘴笑道,“全家养鸡、种地瓜和开农家乐,一年收入五六万元不成问题。”

 

漫步龙华村乡间小道,路面整洁,溪水潺潺。茶乡山川越来越美,吸引一批年轻人回乡。这两年,茶趣园吸引了20多个本地大学毕业生返乡就业,龙华村基层党组织充实了5名年轻党员。

 

钟贵娣大女儿江海燕读高中时因家庭困难差点辍学,去年从肇庆学院毕业后参加广东省大学生“三支一扶”招募,如今在石灰铺镇做扶贫工作。谈及未来打算,江海燕说:“现在日子越过越好,我要加倍努力工作,*社会、*家乡。”

 

 

 

 

 

住宅: 6800元/平米

楼盘地址:清四路(清新第三中学对面)

楼盘电话:

姓名:

手机:

 

免责声明:本图文内容为清远购房网当地加盟运营商上传并发布,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不构成投资建议,也不代表购房网平台立场,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拨打举报电话:4008-035-055,联系平台删除,购房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
购房网免费专车
购房网为清远置业者提供舒适看房,放心买房的一站式贴心服务,免费专车接送售楼处,带看楼盘,陪同讲解,提供真实可靠的楼盘分析,达成交易独享优惠。
电话预约免费看房车:
 
已有101人成功报名
  • 本月开盘
  • 下月开盘